屬會、子機構

香港八和會館鑾輿堂有限公司

香港八和會館鑾輿堂有限公司(武打演員會)

「鑾輿堂」原屬「德和堂」的私伙堂,即現時附屬的分堂。演員多在此堂內學習武打功夫,有了基礎才開始演戲。「鑾輿堂」的名稱來源據文獻及資深武師演員林蛟及顧鴻見所說,是每逢華光師傅神像離座出遊時,均有武師抬著「鑾輿」,故而得名。 有關「鑾興堂」的演變資料記載不多,但戰前已有「行長」(今稱理事長),梁家森(已故行長)負責行內事務。顧鴻見在二十多歲時亦加入協助收集會費。戰時由於避禍,演員四散,若要逐一聯絡確是十分困難。當時廣州約有二百多位打武家,香港約有二十多位,澳門則有十多位。而留住在澳門的顧鴻見仍照常徵收福利費,繼續會務。 和平後,省港已恢復正常生活,顧鴻見便將戰時徵得費用帶回廣州,交給行長安排,後來租用了一個單位,作為辦事處。解放後,因國內政府收回黃沙八和會館舊址,賠償了一筆款項,經鑾輿堂理事會決定買下現今恩寧路一單位,重新安排辦事處及練功地方,以便弟子可繼承行業。 在五十年代初期來港的打武家,仍繼續粵劇的演出,後來因伶人拍攝電影頻密,連帶打武家也紛紛投身電影界,使粵劇舞台表演十分缺乏人手,為了遷就打武演員短缺的緣故,便由一台戲改為祇演「封相」一晚,遇有武打戲再另行安排人手演出,這現象一直維持至八零年左右。此期間鑾輿堂的會費,如有演出粵劇時,參演者需繳付福利費(演出每天繳付港幣貳元正) 。 一九八一年香港八和會館鑾輿堂成立,並選出第一屆理事會,由林蛟先生出任理事長一職,帶領鑾輿堂開始運作,八一年全體理事及部分堂友回廣州探望鑾輿堂行長梁家森時,得知祠堂及後面的圍牆已倒塌,需要金錢修葺,便回港發起堂內同人捐助,共銀30萬元,由顧鴻見及許釗文帶回廣州,協助廣州堂址維修。八五年鑾輿堂選舉了第二屆理事會選舉,仍由林蛟先生出任理事長,當時有會員七十二人。重組後,再與班方協議,武打演員以後必須參與整個台腳演出,人工日薪也有規定,以保障會員的福利,而武打演員福利費,也由以前的貳元提高至貳拾圓一天,歲晚仍按會例發放福利金。以前有會派的規定,近今已取銷了,因為部分年長者已退休,加上年輕一輩仍活躍於影視圈或其他工作,剩下來的只有二十多人是常做粵劇,人手不夠分配,所以漸漸取銷會派。 一九九三年九月初廣州鑾輿堂新廈落成開幕,香港的鑾輿堂理事會發起旅遊親善訪問團回廣州參加盛況,使兩地同業又一再聚集,除了有紀念價值外,還可算是藝術交流會。